发文指导

高校青年教师之困:“论文发不出来就得出局”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蒋芳、眭黎曦、邱冰清
日期: 2018-12-14
简介: 不刷论文指标,收入降低、考核难以应付;兼顾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几乎是奢望……
T A A A

青年教师的困惑:

不刷论文指标,收入降低、考核难以应付;

兼顾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几乎是奢望……

当代“青椒”分三派,派派挠头派派愁

刚留校任教的游泳教师,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两篇C刊论文的教研任务;受到学生欢迎、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以牺牲职称晋升为代价。

记者采访了从985、211高校到民办三本的数十位高校青年教师,既有刚刚入职的“嫩青椒”,也有刚刚评上副教授、教授的学术新星。我们总结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

▌第一大派——论文派,致力于用论文铺平自己的晋级路。

武汉某211高校体育学院27岁的教师田耘(化名)告诉记者,作为刚留校任教的一名“嫩青椒”,他教的是游泳与人体运动健康课程,但仍然要完成每年至少两篇C刊论文的教研任务。

“年终就要考评,我天天愁得头发都要抓掉了。”田耘说,以自己学术水平、相关资源,根本无法完成一年两篇C刊论文的任务,“但真的没其他办法,评职称必须得靠论文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发不出C刊就没有未来。”

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海归”副教授表示,大家有种共识——在国内一年没发论文等于一年啥都没干。“新教师5年或者6年非升(晋升职称)即走的压力很大,大家都是有点东西赶紧写了发掉,哪怕没有实质进展,也只能硬写。”他无奈地说。

随着学校对青年教师科研指标越定越高,记者采访的多数“青椒”都表示自己只能努力朝“论文派”方向发展,即使当下很难完成要求,也只能“一边抓着头发,一边硬着头皮去码字。”

▌第二派——“既要又要”兼顾派,努力在科研重压下平衡论文数量与课堂质量。

南京一所民办三本学校的教师马康(化名)说,民办高校与公办的985、211相比科研压力要小得多。所以,他能花更多心思在课堂上,有更多精力备课,也能多想一些新鲜的教学方式。

“能做到这样完全是因为学校对发论文没有负向考核。”马康说,不仅如此,发了C刊论文后学校会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甚至能报销版面费。

而在公办的985、211高校,不仅对刊物发表的要求更高,并且普遍存在负向考核。这意味着,如果未能完成指标,考评、奖金都会受“牵连”。

苏州一所高校的副教授陈强(化名)表示,将论文作为大学对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之一,本意是要鞭策教师积极奋进多做科研。

南京大学一位名叫张云开(化名)的同学反映,梁莹就曾表达出对教学的不屑,“我已经混到头了(评上教授了),没什么好怕的了。”多位青年教师反映,身边的同事评上教授职称后多年不写一篇论文的情况并不鲜见

在中国,学术评价依靠SCI,然而很多国外学者对SCI并不认可。上海某大学商学院教授对记者说,大部分高校关注高水平论文、国家基金等,老师在高压下只能有所取舍。

▌第三派——教学派,顶着压力操心学生。

江苏某高校的一名30岁的青年教师王飞(化名)表示,当时进入校园时也是抱着教书育人的理想,可终究扭不过现实。“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旦操心班里的学生,真的就很难再顾及科研。”

王飞说,他入校时就和学校签了合同,6年时间内必须完成科研指标,论文发不出来就得出局。一边是自己教书育人的理想,一边则是跟自己能否保住饭碗直接相关的指标与要求。“在这样的评价体系里,作为同事的老师是缺席的,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也是缺席的。很多受到学生欢迎、认真教学的老师,往往是以牺牲职称晋升为代价的。”

评价体系:极其看重发文量

高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定得很弱,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科研的指标却定得很高。

是什么让“上课还是写论文”成为两难?

▌一是现行的评价

“大到一个学校能获得多少财政投入,一个学院在各个层面能得到多少支持,小到一个学者能不能评上职称、获得多少科研经费,都与发表的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相关,身在其中很难不被裹挟。”

南京大学的一位副教授举例说,“填写教育部的学科评估表,不是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无法录入;不是青年长江人才计划,无法录入;不是教育部这个奖那个奖,不算成果……”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褚蓥说,大部分的高校以“帽子”为引进人才条件的依据,并以大额的资金以及配套的资源奖励来激励学者发论文,根源在于考核指挥棒。

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学校也为学生保研制定了论文加分政策。一些学习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学生,却能通过发论文来提高总分排名,获得保研的资格。例如,一些学科成绩很差的学生,到了年底突然冒出来好几篇论文,加了很多分,从班里十几名一下子到前三。但那些所谓论文,内容是上网买的,发表是交了版面费的,学校对此并不认真审核。

▌二是现行的制

一位高校讲师说,高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定得很弱,几乎不用努力就可以完成,但科研指标定得很高,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论文发表的数量、刊物级别都要求得很高。高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对学校的要求就是如此。

还有所谓“非升即走”的制度。该制度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由清华大学率先引入,目的在于通过刚性的制度设计鼓励竞争。非升即走的核心是,在规定期限内拿不出相应的科研成果即须离职。某高校甚至规定,青年讲师几年内不准上课、专心科研,到期升不到副教授自动离职……

数据库服务

向所在机构推荐购买
电话 010-62516520、62515008
邮箱 rdfy@ruc.edu.cn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甲59号文
   化大厦

作者服务

在线申请转载证明
转载证明 010-84043003
转载稿酬 010-62516972

阅 读 卡

阅读卡使用说明

移动端访问

人大复印库
壹学者
学术世界
客服电话:010-62516520
Copyright © 2011-2025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All rightsreserved 京ICP备202102049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