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报告

  一、研制背景

(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现实需求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回答好“四个之问”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必要路径。

学术评价是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不仅需要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同样需要学术评价体系。深化评价体系改革,打破西方主导的学科、学术等评价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出中国特色的学科和学术评价体系,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术评价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保障引领。有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有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建构。衡量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成效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中国自主的学术评价体系,而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也需要运用超常规的学术评价体系来引导释放跨学科的学术创新力。

学术评价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必须着重鼓励和支持大量立足中国大地或“两个结合”的本土研究,这就需要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科学的评价机制,进而构建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以评促建”,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和原创性。

构建中国自主的学术评价体系,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智库建设、成果推广应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也是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并提高其社会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更是各类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背景下,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对学术成果、期刊、机构、学者等各类评价均呈现出更为迫切的态势,较为成熟完善的期刊评价成果虽为学术评价和期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以刊评文”的弊端仍给科学研究、管理和服务带来诸多问题,使科研评价活动缺乏必要完备的参考依据。为此,建立对成果、学者、期刊、机构的全方位评价体系,着力研制期刊以外其他类型的评价成果的需求,依然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迫切需要。

(二)复印报刊资料的价值体现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及与之相匹配的学术评价体系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合力、上下配合。复印报刊资料以学术成果为指向、以同行评议为主导、以价值判断为引领、以数据分析为支撑的特色,在当前中国学术评价领域独树一帜,有利于切实实现学术评价的“破五唯”,树立正确学术评价导向,进而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进程。

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学术刊是从中国公开出版的报刊上搜集、精选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和相关信息,由学科专家和学术编辑共同遴选,并按学科门类进行转载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体系化的精品刊群。作为一个独特的学术品牌,复印报刊资料在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进程中做出了特殊贡献。“精选千家报刊,荟萃中华学术”的特性使其从诞生伊始就具备了“评”的雏形,按照不同学科的特征和选文要求,复印报刊资料精选出有前沿性、创新性、学术性及争鸣性的文章,并不断根据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调整期刊布局,专题种类逐渐增多、学科分布更加全面细化,成为“以全为基础、以精为核心”的参考材料。同时评文选文体系渐趋成熟,2010年,经过广泛调研和总结经验,研制出“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社会价值、难易程度四项主要指标,与课题立项、发表载体两项辅助指标,共同组成的复印报刊资料学术论文评估指标体系。经过60余年的发展,复印报刊资料逐步从学科覆盖、专业团队、流程规范、学术精选等方面确立了自身特色,扩大了学术影响力和关注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普遍认为,复印报刊资料可以作为评价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之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及其成果特征,需要同行评议的实质介入。复印报刊资料这项由学科专家和学术编辑共同遴选学术文献的工作,在一定程度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同行专家评议价值。客观上,复印报刊资料依据统一的体系标准,通过分类评估、同类比较,直接对单篇论文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持续性同行专家评选的模式,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视角。

在研制复印报刊资料系列转载成果与改进研制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我们从论文转载数据中发现,有一部分作者被持续转载且论文质量较高,构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者群。为了更充分地挖掘复印报刊资料的学术服务功能,丰富和拓展复印报刊资料系列转载成果体系,为当前学术评价领域提供同行评议的实践经验,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提供更多科学性、实用性的资料,我们以“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为题开展了专门研究,2017年3月,首次发布了《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6年版)》,获得了较好的反响和诸多学科权威专家的广泛认可。2020年,我们改进了重要转载来源作者的评选规则,首次采用洛特卡定律为每个学科分别制订入选标准,推出了《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9年版)》。2023年,我们再次改进评选规则,采用作者转载综合指数确定各学科备选作者名录,推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22年版)》。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的再次研制,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的指示精神,也是对复印报刊资料“以学术共同体为核心开展同行评议协作”这一学术实践模式的再次探索和优化,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理论方法体系,为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二、研制方法

我们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定义为:在一定周期内,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数量较多且被学术同行评议为论文质量较高的作者。我们采用了转载分析法和同行评议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评选。

(一)转载分析法

转载分析法是通过一次文献被著名学术期刊、文摘等全文转载、摘要、索引的数量和比例等数据,分析期刊、科研机构、论文作者等学科分布、机构分布、研究领域等状况的研究方法,是基于同行专家对论文的再次定性评价结果开展的量化分析。由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针对作者论文成果的引文形成周期较长,因此,相对于引文分析法,转载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地把握作者在不同领域的科研论文贡献力。根据本次研究需要,我们选择以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量、篇均得分加权求和形成的作者转载综合指数,作为此次评选的基本指标。

* 转载量:指某作者在2019—2021年被复印报刊资料学术系列刊全文转载的论文篇数之和。这个绝对量指标反映了作者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优质论文的数量,可大体反映出作者的学术成果贡献力。

* 篇均得分:指某作者在2019—2021年被复印报刊资料学术系列刊全文转载的所有论文的篇均同行评议得分。这一指标可大体反映出作者学术影响力及被转载论文的质量差异。

2019—2021年作者转载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 作者转载综合指数=0.7×三年转载量之和的归一值+0.3×三年篇均得分的归一值

(二)同行评议法

利用转载分析法开展的数据分析,容易产生数据区分度小、质量评价弱化等问题;同时,为避免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的学科覆盖、期刊布局、选文趋向等存在的局限,我们在通过转载数据进行筛选后,将备选作者名单和转载数据按照学科分类,提供给尽可能多的各学科专家学者进行定性评审。

在遴选同行进行评审时,我们面向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和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的作者,广泛征集其对初步评选结果的意见,作为确定最终入选名单的依据。同行评议时按作者所在的主要学科进行分类评价,评价标准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论文质量:作者个人相关学术成果的质量。

(2)学术能力:作者的学术创新能力和成果产出情况。

(3)学术规范:作者的科研活动是否遵循学术规范。

(4)学术声誉:作者在国内外的学术风气以及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界的口碑(含学术不端情况,一旦核实,取消入选资格)。

(5)学术影响力:作者在国内同类机构中或同学科领域的话语权和号召力。

  三、研制步骤

          (一)选取数据样本

选取2019—202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97种学术专题刊(详见附录)的全文转载数据,作为此次遴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的基础数据。遴选时仅限论文的第一作者,不统计其他作者,且重复转载论文仅统计篇均得分较高的1篇。

(二)数据规范整理

在进行数据整理时,设定如下规则,确保数据的准确、规范、有效。

1.同名作者区分与转载量修正

由于论文转载的特性,针对作者的全面、精确的相关信息无法直接获取,因此区分同名作者是数据整理的基础环节。区分同名作者时,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作者相关信息,如查询作者发表论文的作者简介、作者所属机构的团队介绍及个人网页或联系作者本人、原发期刊、作者单位等方式,获取作者的出生年月、性别、籍贯、学历、职称以及所属单位、论文学科等信息,对同名作者进行区分判断。在获得较为充分依据后最终确定同名作者的区分情况,并将此作为修正作者的转载量,调整样本作者名单的依据。

2.作者所属单位规范

作者的所属单位是指作者在转载期间的主要任职单位,一般以作者2019—2021年内最后一篇转载论文标注的第一单位为准。如无法通过转载信息获得作者所属单位,通过查询求证仍无法确认的视为作者单位不详。

作者所属单位采用标准化的名称标注作者一级单位和二级单位,单位规范标准如下:

(1)作者一级单位为高等院校、党政干部院校、社科院/联、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独立科研院所/中心、港澳台地区科研机构、国外高校、企业、文化馆所、新闻媒体等不同类型的独立机构。

(2)作者二级单位包含直属于高等院校的学院、系、所、中心、学部,以及其他上述一级单位的下级机构、部门。

(3)政府部门直属的科研机构为一级单位,政府机构内设的机构则以政府机构为一级单位,内含机构为二级单位。前者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为一级单位;后者如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为二级单位,教育部为其一级单位。

(4)每位作者一般只标注一个所属单位,且以作者最高职务单位为准。

(5)2019—2021年期间,作者转载论文的标注单位如有更名情况,以更名后的单位名称为准。

(三)确定备选作者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主要以论文转载量为筛选的主要标准,但由于不同学科的作者与作者篇数分布不同,因此不同学科的转载量阈值也应该不同。我们根据洛特卡定律,计算并确定一定时间内全部作者与各学科作者转载数据呈现的作者篇数分布规律,从而得到整体与各学科的作者转载量阈值。

1.洛特卡定律与洛特卡分布

洛特卡定律是由美国学者A.J.洛特卡在20世纪2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科学生产率的经验规律,解释了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该定律揭示了作者频率与文献数量之间的关系,后成为三大计量学定律之一为后世所认可。定律中描述,写两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 ;写三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 ;写p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 。最初洛特卡根据《化学文摘》与《物理学史一览表》的论文与作者数据,计算n值约为2。

经过后人不断地扩展研究,发现洛特卡定律以及随之产生的洛特卡分布在诸多学科领域中得到验证。经过拟合对数线性模型,估计参数n值,并进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我们确定复印报刊转载数据符合洛特卡分布,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篇数作者的分布进行学科入选转载量阈值的挑选。

2.洛特卡分布的参数估计

洛特卡提出的洛特卡函数形式为:

其中,yp是转载p篇论文的作者比例,n与C是参数。分别对yp与p取对数,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n值与C值的估计。表1为根据2019—2021年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数据,分别在整体数据与学科数据中得到的n值估计。

表1  基于2019—2021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数据得到的n值估计

3.确定学科入选篇数阈值

根据表1中的n值,可以得到整体数据与每个一级学科作者转载量的洛特卡分布,阈值截取的标准如下:

(1)备选人数约为1000人。

(2)考虑到在作者总数低于500人的小学科中,由于总作者数较少,作者的篇数分布随机易受扰动,因此所有学科的篇数阈值将不低于3篇。

(3)确保备选人数不低于全部作者数的1.5%,不低于各学科总作者数的5%。

整体与各学科的篇数阈值如表2所示。

表2  整体与各学科的备选作者转载量阈值与作者占比

在同行评审时将综合考量作者转载论文数量与论文质量,根据前文的公式计算初选作者的转载综合指数,并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根据表2中符合备选篇数阈值的备选作者占比,在整体或各学科表中截取对应比例的作者作为初选作者,共计1045位。

(四)作者学科分类

为方便进行同类比较和同行评议,我们按所属一级学科对“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初选结果开展同行评议。满足表2所示的各一级学科入选比例的作者自动归入该学科进行同行评议。满足总作者数占比达到评选要求但无法达到各一级学科入选比例标准的,按如下规则进行划分,归入相对优势学科进行同行评议。

1.若某一学科转载论文数量超过该作者被转载论文总量的30%或不低于3篇,则作者可进入该学科进行同行评议,同时,这一学科也列入该作者的“所属一级学科”备选。

2.一个作者的“所属一级学科”不超过3个学科,超过3个学科则取转载数量排名前3位的学科,按从高到低排序。入选多个学科的作者,将在多个学科中同时进行同行评议。

3.心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相较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由于作者合著现象显著而各自贡献度难以体现、学科转载规模过小、与其他学科交叉等原因,本版暂不评选。

(五)同行定性评审

把备选作者按照其所属一级学科划分为20张学科表,分别提供给各学科的同行专家进行定性评审。

1.“精评专家”评审

每学科的备选作者评审表邀请5名该学科领域内的权威专家进行“精评”。

2.“海评专家”评审

凡2010年以来被复印报刊资料学术刊全文转载过的作者均可作为网络评委参与评审。每位评委最多可选择3个学科的作者评审表进行评审。共有1709位学者参评,各学科表参评人数为41—527人不等。

3.评审方式

每位评审专家均须填写《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22年版)”问卷调查》,问卷提供按音序排列的备选作者名单及其被转载论文明细。每位专家须对每张学科表中的备选作者名单提出20%左右的“不建议入选”建议,也可提出增补建议和理由。

(六)数据汇总处理

汇总同行专家意见后,对问卷数据进行规范、计算与处理。

1.统计各评审表中备选作者的选票情况,并对“精评专家”与“海评专家”的评价数据进行归一处理,计算备选作者总分。同行评议归一值和作者总分计算公式如下:

* 同行评议归一值=选票数量/同类票数最大值

* 重要转载来源作者总分=0.7×作者转载综合指数+0.2ד精评专家”评分的归一值+0.1ד海评专家”评分的归一值

2.所有20张同行评审表,各删除最终得分排在后20%的作者。

3.对于同行评议后未入选的跨学科作者,以及同行专家建议增补的作者,按照如下规则进行增补:

跨学科作者需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位于作者总表综合指数前1%;(2)转载文章跨学科,且同行评审后未入选任一学科表。符合条件的增补作者单独列入作者总名录,不列入任一学科表。

各学科同行专家建议增补作者,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多名专家提名对某作者予以增补;(2)该作者的转载综合指数高于该学科入选作者的最低名次;(3)本学科转载篇数不低于3篇。符合条件的增补作者同时列入作者总名录和学科表。

基于上述规则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形成“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22年版)”拟入选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正式入选。

  四、评选结果分析

(一)评选结果的结构与组成

评选结果分为三部分,一是入选作者的总名录,二是按学科划分的作者名录,三是作者被转载论文明细。其中,学科分类主要参考教育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并结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实际论文收录和转载情况,将作者分为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历史学、地理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共计20个学科,同一作者可能同时入选多个学科,这样的编排方式可以充分地体现每位作者的综合实力和研究领域的学科分布情况,亦可体现作者跨学科研究的特征。

图1  重要转载来源作者成果结构图

          (二)总体入选情况分析

复印报刊资料2019—2021年转载论文作者共计23066人,根据作者转载数据和同行专家评议的结果,最终遴选出851人作为2022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占转载作者总量的3.69%。入选作者三年共被转载论文4672篇,占复印报刊资料三年转载总量33662篇的13.88%,人均转载论文5.49篇。

基于转载论文的学科分类及同行评审意见,851名入选作者中,有3名作者仅入选总名录,不入选任一分学科名录。有些作者仅入选单一学科名录,有些作者则入选多个学科名录。如图2所示,共有830名作者入选单一学科,占入选作者的97.53%;16名作者入选两个学科名录,占1.88%;2名作者入选三个学科名录,占0.24%。入选多个学科名录的作者,大多涉及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学科。

图2  入选作者学科跨度

从表3可以看出,在各学科入选作者当中,应用经济学的入选作者数量最多,为124人,法学和教育学的入选作者数量次之,均在76人以上;农林经济管理的入选作者占被转载作者总量的比例最高,达4.49%,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图情档入选作者比例次之;而工商管理入选作者占被转载作者总量的比例最低,为2.47%。

表3  各学科入选作者数量统计

注:因部分作者跨多个学科,表中不同学科数量有重叠。

从表4可以看出,入选作者转载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是应用经济学,哲学和法学次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入选作者的论文转载数量占该学科转载论文总数的比例最高,为20.37%;其次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和哲学,占比分别为17.80%和16.53%;工商管理的入选作者论文占比最低,为7.69%。

表4  各学科入选作者论文数量统计

从图3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均转载量最高,为7.06篇;哲学、艺术学的人均转载量次之,分别为6.97篇和6.21篇。政治学的人均转载量也超过6篇。体育学的入选作者虽然数量不多,但人均转载量较高。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和地理学的人均转载量最低,均不足4篇。

图3  各学科入选作者数量和人均转载量图

从地域分布来看,入选作者分布在28个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入选841人,港澳台地区5人,国外5人。从图4可以看出,北京地区入选作者数量远超其他地区,为373人。上海、湖北、江苏入选作者数量排在北京之后,其入选作者数均在58人以上。入选作者数量在10人以上的地区有13个,人均转载量为5.32篇,其中湖北和陕西两地人均转载量相对最高,分别为5.65篇和5.63篇。整体来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入选作者数量较多,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入选作者数量较少,广西、哈尔滨、河北、江西、西藏5省仅1位作者入选。入选作者较少的地区由于样本量较小,人均转载量受作者个人能力影响的偶然性较大,所以人均转载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均分布在入选作者较少的地区,其中西藏人均转载量最多,为8篇,贵州、江西人均转载量最少,为3篇。

图4  各地区入选作者数量和人均转载量图


      从图5可以看出,入选作者中有正高级职称的占据大多数,占75.08%;有副高级职称的位列第二,占19.76%;中级及以下职称的仅占5.17%。

图5  入选作者职称情况

从图6可以看出入选作者总体年龄的分布,入选作者的平均年龄约57岁,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作者是转载作者群的主力军,其中60年代出生的作者占比最大,为31.81%。老年和青年学者依次减少,其中30年代出生的入选作者仅占0.37%,90年代出生的入选作者占0.55%。其年龄最大者生于1935年,最小者生于1992年,年龄跨度相差57岁。

图6  入选作者出生年代分布

          (三)与2019年版的入选结果比较分析

2022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的总入选数量,从2019年版的883人减少到851人,减幅为3.62%。2022年版851位入选作者中有317位同时入选了2019年版,两版入选重合率较低。

1.入选作者学科分布对比

从跨学科数量来看,2022年版入选作者跨学科幅度显著低于2019年版。如图7所示,跨三个学科的入选作者占比从2019年版的13.14%减少到2022年版的0.24%,跨两个学科的作者占比从2019年版的28.09%减少到1.88%,单一学科的入选作者占比,则由58.78%提高到97.53%,增加了65.93%。

图7  两版入选作者跨学科分布对比

从各学科入选作者数量来看,整体变化不大,入选作者占被转载作者总量的比例除哲学、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四个学科下降外,其余学科的比例均有所增长。就各学科而言,法学学科入选作者的数量增长最多,比上版增加27人;外国语言文学入选作者的数量较2019年版增长了四倍有余,体育学入选作者的数量较2019年版增长了一倍多;历史学入选作者的数量下降最为明显,从2019年版的83人减少到54人,下降了34.94%。

从各学科入选作者人均转载量来看,外国语言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均转载量增长较明显,增幅分别达到18.75%和10.84%,而新闻传播学和教育学下降较为明显,分别比2019年版下降了24.38%和20.84%;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学科持续保持较高的人均转载量,两版均超过6篇;其中体育学在两版中均呈现入选作者数量少而人均转载量高的态势。而民族学、地理学两个学科在两版中的人均转载量较低,均在4篇及以下。

2.入选作者地区分布对比

各地区的作者数量分布基本与2019版一致。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广东的入选作者人数在两版中均保持在前五位,江西、贵州的入选作者数量较少;同2019年版相比,2022年版的入选作者中新增了广西、哈尔滨、西藏三地的作者。

3.入选作者职称和年龄分布对比

两版入选作者中有正高级职称的作者占大多数,均在70%以上,2022年版正高级作者占比相较2019年版增长了1.78个百分点;副高级职称的作者比例比上一版增长了近一倍;中级及以下职称的作者占比相较2019年版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

两版入选作者的出生年代均集中分布在50年代至70年代。2019年版有两位20年代出生的作者(已故)入选,2022年版最年长的作者出生于30年代。从平均年龄来看,2019年版入选作者的平均年龄约为53岁,2022年版入选作者的平均年龄约为57岁。从年龄跨度上来看,2019年版入选作者的年龄差最大为64岁,而2022年版年龄差最大为57岁。2019年版有三位90后作者入选,2022年版则有四位。

   五、结语

“重要转载来源作者”是复印报刊资料三大重要转载来源系列中最后一个推出的、也是最受关注的成果。之前推出的2016年版、2019年版,均在学术界、科研管理、学者本人乃至媒体中引起热烈反响。

根据前两版“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发布后各界的反馈与建议,经过三年持续的研究,在研制《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22年版)》时,我们对研制方法、统计规则等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其一,将上一版根据洛特卡定律确定每学科备选篇数阈值,改为确定每学科备选作者占比,使得“重要转载来源作者”的入选数量与来源作者的总数同步变化,并选择进入备选范围的作者数量最为接近千人的阈值,使入选比例和数量保持协调稳定;其二,将上一版用转载篇数截取改为用作者转载综合指数截取备选作者,通过这一相对量化数据尽量做到综合考量作者转载论文数量和质量等多个方面,以此提升数据处理的科学性。

虽然复印报刊资料已积累了数十年的选文经验并在不断改进,但选文过程毕竟是一种建立在同行评议基础上的主观价值判断行为,难免见仁见智,而且复印报刊资料也存在期刊布局等方面的不足。我们在研制时运用的指标比较单一,仅从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角度进行研究,未包括外文发表、中国港澳台地区发表、国外发表等数据。凡此种种,此版重要转载来源作者还不能够全面反映当前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状况,也不足以准确地对学者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仅仅是对2019—2021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作者的统计分析,只能大致反映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者资源分布、研究特征、学术发表贡献力等现状和趋势。

感谢众多同行专家学者对本项研究的参与和指导!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这项课题,使这项研究成果能够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管理与评价、教学与科研活动的规范与激励等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参考,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