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前研究生论文的观感
因为五月一般是我们广泛批阅研究生及本科生论文的时间,所以我们一般都把五月称作“黑色五月”,当然这是玩笑话了。就今年我阅读到的学位论文而言,质量是略有提升的,但仍不乐观。
总的来说,还可以的论文可占三成,一般的论文可占三成,较差的论文也可占三成。
当然目前我们各高校对研究生论文的要求宽严不一,但整体的答辩标准还是偏低的。现在的论文大概可分两种,一种是“是论文”,毋庸置疑这是合格的;还有一种是“像论文”,这类论文仅仅满足了论文的格式,提出问题后并没有着手解决,也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我们作为老师评判一篇论文可否是有着自己的学术良心的,大家也不要对此有什么情绪。
一个好的现象是,现在教育部对学位论文的审查越来越严,这个我们只要关注近年抽查的结果便能看得出来。
什么样的论文才是好论文?
一般我们评判一篇论文是否优秀,不外乎以下几点:选题、对学界以往研究的了解程度、创新和格式规范。就我的经验而言,我认为这些方面是可以参考的。
“新”
(1)使用新文献从而引出新问题。一般来说,对新文献的研究是更讨喜的,我在看论文的时候一旦看到这个学生是用的新文献都会第一时间有个好印象,但在学位论文中使用新的文献,这的确是有难度的。
(2)新领域。今年我在看论文的时候就看到一个学生写的是《明清之际“烟草诗”研究》,把烟草作为一个审美对象并由此引出新的话题,这个很新鲜。还有一个我最近出站的博士后写的是《明代的“琴”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研究的是琴这种艺术与文学内在互通的一种关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这样跨领域的研究也很有新意。
(3)新角度(新方法)。做古代文学研究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用西方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文学。用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中国文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但要有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并注重这个“理论”的有效性,即要思考:如果没有这个理论,我们还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在这方面,北大的陈平原教授的博士论文《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4)对论文创新的要求应当有度,不要为了新而求新,一篇学位论文能有四成的新意就已经很不错了。
问题意识
论文当中的“问题意识”即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我读到的一些学位论文可以说只写了“一半”,一篇完整的论文应当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有的论文仅仅是提出问题。我举个例子,之前有个学生的论文关注到清代特别是晚清的插图不再那么写实,而是更接近于戏曲中的“脸谱化”插图,这个现象是有深意的,但是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变化呢?这样的变化对小说本身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个学生就没有再叙述下去了。
小说中的“写实”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史料,比如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对人物着装的描写,这些东西是没有必要虚构的。这样的“微观史学”对我们是很有意义的,个人生活也是重要的历史材料,文学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成为史料?有多少的有效性?会对我们的研究产生怎样的意义?
这有点类似于“文史互证”,但又不完全一样。
深度与广度
我们写论文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新颖,能写出深度和广度的论文同样是很好的文章。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同样也是个小说的国度,就诗与小说的关系、诗作为一种文体进入小说后对小说造成的影响,这个话题很久了,但只要你确有深思熟虑,这是个很好的话题。
论文的广度,我们要关注到“前后左右”。比如我们研究一个具体的作家,“前”我们要看到这位作家对前代文学的继承情况以及他的师承,“后”我们要看到这位作家的作品在后世的接受和传播状态,“左右”则要把他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家作比较,甚至要兼顾到这一时期西方文学的情况、日本文学的情况。
独特性和共性
学位论文的选题如今是越来越难了,因为大作家可研究的空间越来越逼仄,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硕博士论文开始谈论二三流的作家,那么这样的论文有什么问题呢?
主要是以共性涵盖了独特性。比如通过分析某个作家,我们说他热爱自然、重视亲情、肯推敲格律……可哪个作家不是这样的呢?论文中谈论的是张三,我们换成王五代入同样成立,那么这篇论文的独特性又在哪里呢?
换而言之,我们之所以喜欢李白、苏轼、汤显祖这样的作家,除了他们自身的作品十分优秀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非常鲜明的独特性,能够影响其他的作家。而二三流的作家的独特性并不突出。他们只能受别的作家的影响。
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拿我们今天而言,现在每年诞生着大量的文学作品,过上一年,留下的不足10%;过上十年,留下的不足1%,甚至一篇都留不下来。我们的文学史就是这样,它不是连绵不断的,有那么个时期可能十年、五十年都没有一个具有独特性的作家,所以我们是跳过的。
所以,我们研究二三流的作家是不能采用研究一流作家的方法的。但就现在来看,我们也确实还没有形成一个研究二三流作家的、好的方法。
一般的写作规范
论文的读者意识
写作论文的过程中,“读者意识”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但我们必须要首先意识到我们的论文,写给谁看?
论文是给评委看的,这是一场学术内行之间的切磋,所以不要写成学术普及读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得越精深越好。
所以,不允许介绍学术常识,不允许介绍与论文关系不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如作家生平。
在写作小说、戏曲类论文时不允许大量复述故事情节,这些都是肤浅的“灌水”。
引文
凡是引用,必须出注。赞同的论述要引,反对的论述更应当引出来。
引文力求原文,一般不转引。若是简单、基本的文献都用转引,足以看出学术训练是不到位的。
引文不宜过多、多长。
研究综述
切题。综述的范围要与题目保持一致,切忌过泛。
世界眼光。综述撰写除了要网罗大陆的研究成果,还要兼顾国外(欧美学界、日本学界)和港澳台的研究情况。
不要写成流水账。宜“纵横相间”,并要谈到研究的不足。
研究综述其实是很不好写的,它对于写作者的视野和学术能力都有着很大考验。
述与论
总结、归纳往往还仅是论文的第一步而已。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还应特别注重写作的逻辑(先后、因果、总分),特别是章与章的关系,节与节的关系。
论文格式的一些注意事项
论文的格式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追求格式有两个目的,一是追求论文语言表达得更加准确、明白;二是追求美观。
题目
题目所包含的范围应当切合全文,题目内涵要大于各章,章题目要大于各节。
在取“双标题”时,建议第二个标题应当是更能准确表达出作者思想的,不宜过分追求诗情画意。
摘要、关键词
摘要不要写成论文的缘起和简介,摘要应当是观点的浓缩。再不济,也可以把各章的结论堆积在这里。
关键词以三到五个为宜,不宜过多,特别是英文摘要要右对齐。
目录
目录一般到二级标题即可,建议采用章节体。字体要与正文保持一致,不用黑体、加粗。
正文
绪论、结语不分节。
章与节之间最好写一段文字,介绍本章论题并引起下文,不然会显得十分突兀。
硕士论文以10-15万字、3-4章为宜。
博士论文以20-30万字、5-6章为宜。
注释
注释一般采取页下注
注释每页应单独排序,不跨页连续排列。
注释要避免学报论文体、避免繁琐,可参考《文学遗产》等刊物的注释格式。
参考文献
分类不宜太多,分为作品、论著、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和电子文献几类即可。
学位论文要在期刊论文之前。
附录应在参考文献之前。
最后还是就“选题”再做一些补充。可以说,选对了一个好的题目即成功了一半。
尽量不要问老师要题目,因为老师感兴趣的,你不一定感兴趣。
理想的情况应该是你在听课、看书、写作时遇到自己有感触的地方,找到那么五、六个题目,然后再与老师协商,从而确定下来的题目你自己才有兴趣做,也更容易做好。
选题的话,现在尚有研究的空间的时期应当是晚清、民国这一时期,小说部分可以做小说的翻译、传播,戏曲部分可以做戏曲的舞台、格律和民俗等方面。当然,这些东西都是围绕在古代文学“外围”的内容,能不能做回“纯本专业”的内容呢,比如我就想谈谈李白、谈谈杜甫可以吗?
可以,但有难度。要在前人已有基础上纠错、做出更精细的成果来,不得不说是一块儿硬骨头,这对于作者的文本思考能力、逻辑都是极大的考验,但若有这个“金刚钻”,不妨揽揽这“瓷器活”。总之,在我看来论文写作越来越是个“精耕细作”的活计。